許多高功能自閉癥孩子的語言和認知能力不低于常人,智商甚至高于同齡孩子。這讓家長陷入了一個誤區(qū),以為高功能自閉癥不用干預,長大就好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與典型自閉癥相比,高功能自閉癥孩子在語言和認知能力方面相對較好,但自閉癥的嚴重程度并不是依靠語言和認知能力進行判斷的。即便一個孩子的智力水平很高甚至超過普通人,也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自閉癥核心癥狀就會很輕。
高功能自閉癥孩子的智商往往會掩飾他們的核心障礙,讓人不易發(fā)覺。這不但延誤了自閉癥診斷,使他們入讀小學、中學之后才被確診,更是錯過了自閉癥最佳干預時間,給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成長帶來了極大困擾。
即便自閉癥孩子是“高功能”,也仍有許多核心障礙亟待改善,他們與普通孩子仍然存在差距。當孩子試圖融入集體環(huán)境時,自閉癥會成為融合的重大障礙,這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受到同齡孩子甚至老師的歧視與排斥。另一方面,典型自閉癥孩子的家長對于高功能孩子既羨慕又嫉妒,把高功能自閉癥孩子放在自閉癥群體內部也難融合。高功能自閉癥孩子的家長往往都想“努一把力”,希望孩子能融入更高的環(huán)境中去,這會讓孩子和家長都面臨更大的壓力。
今年6月發(fā)表在SAGE Journals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高功能自閉癥”這一標簽的誤導性十分嚴重,這對于家長來說,是有害的。因為這個標簽更容易讓人們忽視高功能自閉癥孩子在日常社會行為中遇到的困難,并且會引導人們對這一群體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甚至誤導了家長,認為孩子不需要干預。
研究人員指出:“高功能自閉癥”是一種不準確的臨床描述,僅僅基于智商分解,這一術語應該在研究和臨床實踐中放棄。如果不加以干預就讓高功能自閉癥孩子與普通孩子融合在一起,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明顯地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更容易感受到孤立和挫折。而社會對于他們不切實際的期待,也可能成為他們壓力的源頭。
綜上所述,“高功能自閉癥不用干預,長大就好了”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家長們千萬不能信以為真,以免錯過自閉癥最佳治療期,悔之無及。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