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行為干預(yù)的目標,是在處理自閉癥兒童問題行為的過程中,盡量做到不滿足該行為的目的,從而保證行為不會得到進一步強化。所以,對于不同功能的行為,處理方式會略有不同。具體如下:
一、實物強化行為:
自閉癥兒童行為的目的是想要得到要求的東西,被動干預(yù)的目標就是盡量不在行為發(fā)生時滿足孩子的要求。在行為正在發(fā)生時,家長或老師盡量不要與孩子有互動,不要試圖通過講道理來說服孩子,也不要以討價還價的方式,用其他東西來滿足孩子。當不得不阻止孩子的某些行為時,盡量不要用語言、不要有目光對視,盡量以身體的阻隔和肢體上的輔助來阻止孩子的傷害性和破壞性行為。等孩子的行為漸漸停止、情緒趨于平穩(wěn),才可以安慰孩子,與孩子有一些互動。然后可以嘗試要求孩子做一件極其簡單的任務(wù),比如去拿張紙巾(擦擦眼淚),當孩子完成指令時,可以獎勵孩子他喜歡的東西。但這個獎勵的東西,不能是之前孩子要求的東西,它的“價值”(即孩子喜歡的程度)也不能超過之前孩子要求的東西。
二、注意力強化行為:
自閉癥兒童行為的目的是想要得到家長或老師的注意力,被動干預(yù)的目標就是盡量不在行為發(fā)生時給孩子過多的注意力。在行為正在發(fā)生時,基本的被動干預(yù)方式同實物強化行為一樣,但在處理的過程中要把給孩子的注意力減少到最低。不要忘記,當孩子的行為是為了獲得別人的注意力時,正面和負面的注意力都會強化該行為。當孩子情緒漸穩(wěn),下達簡單的指令,在孩子完成指令后,與孩子有簡單且短暫的互動,之后再安排孩子從事一件他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在孩子從事該活動的時候,可以通過給予評價(你畫得真漂亮)人、肯定(你自己玩游戲真乖)來給予孩子短暫的注意力。當孩子完成該活動后,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與孩子有更多的互動。
三、逃避強化行為:
自閉癥兒童行為的目的是為了不執(zhí)行家長或老師給的指令,被動干預(yù)的目標就是盡量讓孩子完成已給出的指令。行為發(fā)生時,一定不要被孩子的行為引開注意力。因為,當用語言告訴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的時候,等于是在給孩子新的指令,而原來給出的指令則被慢慢地擱置在一邊了,結(jié)果孩子成功達到了逃避原指令的目的。所以,當問題行為發(fā)生時,家長或老師需要繼續(xù)堅持原來的指令。如果孩子哭鬧得過于厲害而無法接受指令,可以等待一下,但不要走開,可以看著孩子,保持情緒穩(wěn)定,直至找到重新給指令的機會。當重新給出指令時,一定要用平常的語氣,仿佛孩子從來沒有發(fā)過脾氣,并且提供一些輔助,幫助孩子盡快地完成任務(wù)。當孩子(在輔助下)完成任務(wù)時,要夸獎孩子。在這個時候,不要急著發(fā)下一個指令,讓孩子做一會兒他喜歡的活動,使情緒完全穩(wěn)定下來。
以上就是自閉癥兒童的被動行為干預(yù),由99自閉癥網(wǎng)為您整理。
您好!請登錄